我就是神!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73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73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    丑五、请转法  轮

    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五十二面。我们看丑五的“请转法  轮”。

    天台智者大师把整部《法华经》分成两大科:第一大科是约迹门开权显实,讲到佛陀的智慧,就是我们修学成佛的因地——你为什么能够成佛。当然,你可以说因为他修六度波罗蜜。其实这个都是枝末,他的根本在掌握了佛陀的智慧,所以他成佛。所以,我们在成佛过程当中要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了知什么是佛陀的智慧,这第一点。第二点,就是讲到约本门开近显远,讲到佛陀的功德,就是讲果地。所以整个《法华经》就讲两件事情,第一个是佛陀的智慧,第二个是佛陀的功德。

    从修学次第来说,我们要先掌握佛陀的智慧,说是:“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。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”我们一般佛弟子学佛以后,你叫他布施他就布施,你要他持戒他就持戒,但是到底佛陀为什么要我们布施,为什么要持戒,佛陀的真实义在哪里,一般的人是不清楚的。不清楚,就仰仗信心,他没有很高深的智慧。

    那么,什么是佛陀的智慧呢?本经讲到佛陀有两种智慧:一个是实智,佛陀真实的智慧,自己受用的智慧;一个是权智,佛陀教化众生的智慧。佛陀的实智,就是众生本具、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,它是清净本然,但是它又具足无量的功德,所以我们说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。即空是指它清净的本体,离一切相;即假指的是,它虽然是空,但是它具足无量的性功德,它即假,它具足。这个心性,它的特点就是无所得,因为全部都是自己内心具足的,只是说它有没有显现,就差在这里。

    佛陀真实智慧是无所得,那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。因为凡夫的心不叫心性,我们叫心识,我们凡夫叫做现前一念心识。这开出来当然是八识,合起来就是一念心识。我们凡夫的心识是有所得,因为无量劫来,我们在轮回当中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的思考。我们每一生都希望有点东西得到,所以最后才会追求,整个生命的动力来自于有所得。这样,佛心、众生心,佛陀知见跟众生知见,就产生了很大的落差,一个无所得,一个有所得。所以佛陀必须怎么样?用权法,用方便法门,用五乘的因果来摄受我们。

    佛陀说,好,反正你希望有所得,那也没关系,《法华经》说一句话,叫做“先以欲钩牵,再令入佛智”。如果佛陀今天告诉我们说,你好好布施,那结果呢?结果,你本来都没有得到什么东西,因为你的福报本来就具足的,那这样子我们众生就不能生起好乐,不能生起希望,那你就不会精进地修布施了。所以佛陀必须先讲出因果,讲因缘果报,说,你布施,虽然牺牲了你很多的资财,但是你来生因为布施的关系,创造快乐的果报。佛陀先把根本的心性隐盖起来,佛陀先跟你谈因果。你为什么要持戒?因为你持戒成就尊贵身。你为什么要念佛呢?因为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,受用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。所以佛陀“先以欲钩牵”,先创造你的希望,先满足你的希望。

    于是,佛弟子来到三宝的地方那就各取所需了,反正佛陀的法门有五乘。你的希望是追求快乐,你说我现在还放不下,我还不想了生死。那也没关系,我家广大,种种皆有!我们佛教多的是法门,佛法有安乐道,你不想了生死,也有安乐道给你,你起码不堕三恶道。欸,他就高兴了,得到鼓励了,他就努力地修五戒十善。有些人觉得三界太痛苦了,他希望涅槃寂静,佛陀创造了一个涅槃寂静的果报让他受用。有些人积极地成就功德,佛陀讲六度让他去修学。

    所以,佛陀度化众生,并没有讲出他的真实义,先讲五乘的因果,安乐道、解脱道、菩提道。直到佛陀即将灭度,佛陀知道,该说真话了!

    前面的话讲一半,五乘的因果也没有错,只是佛陀讲一半。但是,这个因果是怎么来的?我们以前没有读《法华经》,认为说那是因果给我的报应:我修五戒十善,因果就回馈我人天的快乐。其实不是因果给你的报应,这句话是方便说,是你自己的心性变现出来的!就是说,你的心性“本来清净,本来具足”,本来就具足人天的快乐,但是你要修学五戒十善这个“法”,它才会显现出来。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;是心修五戒十善,是心现出人天果报。

    所以到法华会上的时候,佛陀把所有的因果会归到一念心性。其实是你自己造作以后,你自己变现果报让你来受用的。所以,到法华会上把整个因果背后的主人说出来了。说你从什么地方来?快乐从什么地方来?涅槃寂静从什么地方来?功德从什么地方来?法法消归心性!

    佛陀为什么一开始不把话讲清楚呢?因为不能讲清楚,讲清楚以后大家就不想修行了。修了半天,“圆满菩提归无所得”,你没有这种欲望来钩引你,你就不能精进;不能精进,到最后你就学外道了。所以必须怎么样?“先以欲钩牵”,然后“再令入佛智”,佛陀的方法是两阶段的修学。

    所以我们净土宗古德有一句话说得好,说是“生则决定生,去则实不去”。你要不学《法华经》,这句话你看不懂。到底是有没有生,到底有没有去?生,绝对是受生了。从因果的角度,忆佛念佛,临终往生净土,当然是有往生了。你说我到底有没有往生?有往生!但是,不离开一念心性,“去则实不去”。就是说,极乐世界是你一念心性所变现,娑婆世界也是你一念心性所变现,你不管在娑婆世界,在极乐世界,都是一念心性,只是迷悟不同而已。所以叫做“生则决定生”,叫做因果丝毫不爽,但是“去则实不去”,就是法法消归心性。

    你能够掌握这两个原则,恭喜你!你已经掌握佛陀的智慧了,你也成功地走上无上菩提之道。就是说,《法华经》的修学非常好,一方面,它能够满足你的希望,能够满足你现在的希望,来引发你的修学动力;从长远来说,它又能够跟佛陀的智慧相合。就是内观真如、外顺弥陀,这是整个《法华经》的思想。权法妙,实法妙,权实不二。

    佛陀在整部《法华经》的前半段,就在讲这个观念:怎么掌握权法。权法很重要,我们希求权法,我们必须有权法的带动。你什么都讲清净心,你这个人不会精进的,不会精进的。你想说我内心本来具足,我修不修都一样。这样就是执理废事。所以,当你觉得懈怠的时候,当你修行没有动力的时候,你要加强你的权法。

    为什么加强你的权法?因为你必须有权法,要有一个东西,有一个果报体来引导你,“先以欲钩牵”。但是,如果你老是觉得得失心很重,虽然努力修学,但是好像没有什么进步,你开始打妄想——加强实法!你告诉自己,其实这是个过程,修行没有什么成功失败,那都是假名安立的,修行只有尽心尽力。你努力了,你对得起你的内心就可以了。没有什么东西叫做成功,也没有什么叫做失败。你也不要比较说,你看我是人天乘,他是二乘,他是菩萨乘。因缘所生法,没有比较性。你必须怎么样?你要尊重你的过去。你明明是这种根性,却一定要往上看,弄到最后,法大机小!你无量劫来的善根是这样,你却一定要去强求,你为了好看而追求广大的法门,结果呢?结果“破法不信故,坠于三恶道”。所以蕅益大师说,忽略了权法,你连实法也没有了。你说这权法不重要?对不起,没有权法,你两个法都没有。

    所以,我们修行有两个东西:一个是权法的,满足你现在的善根;第二个,能够圆满无上的菩提道。这就是整个佛陀智慧,权法实法的操作。

    我们看这一科“请转法  轮”。这一科是“因缘说”里面三段因缘中的第一段,讲到大通智胜佛。在大通智胜佛成佛以后,十六王子来到了佛陀的面前,先供养,然后就请法。

    看十六王子是怎么请法。

    尔时,十六王子偈赞佛已,劝请世尊转于**,咸作是言:世尊说法,多所安隐,怜愍饶益诸天人民。重说偈言:

    世雄无等伦 百福自庄严

    得无上智慧 愿为世间说

    度脱于我等 及诸众生类

    为分别显示 令得是智慧

    若我等得佛 众生亦复然

    世尊知众生 深心之所念

    亦知所行道 又知智慧力

    欲乐及修福 宿命所行业

    世尊悉知已 当转无上轮

    这段的经文有两段:第一段是讲到恭敬请法,第二段是说明赞叹佛智。先看十六王子的恭敬请法。

    “尔时”,就是在十六王子用偈颂赞叹佛陀以后,就劝请佛陀转法  轮  。他说,惟愿世尊说法,为我们说法,为什么呢?因为您老人家说法能够“多所安隐,怜愍饶益诸天人民”。“多所安隐”是指的与乐,会给我们种种的快乐,人天的快乐、涅槃的快乐跟菩萨的功德快乐,成就种种快乐的果报。第二个,能够“怜愍饶益诸天人民”,这是拔苦,拔除我们各种痛苦,使令我们离苦得乐。

    所以就说偈了,说:“世雄无等伦,百福自庄严,得无上智慧,愿为世间说。”世尊是最无上尊贵的一个圣者,他有两种功德:

    第一个,从外表的福德来说,是“百福自庄严”。

    每一尊应身佛出世,就表示他已经准备好了,他一定是广修福德,福慧圆满。所以,应身佛出世,第一个,他不可能生长在贫困家庭。声闻人有可能。你看初果,经典里面说有一个初果的圣者,说是优波鞠多有一个弟子,成就初果以后,他就懈怠了。懈怠以后,优波鞠多尊者说,你怎么不修行?他说,我已经证得初果了,反正我七返生死,迟早的问题。优波鞠多尊者就带这个弟子到一个农村去,见一个小孩子。那个贫民家庭非常贫困,小孩子在地上打滚,身体长满了脓疮。优波鞠多尊者说,这个小孩子证得初果,但是还有业报!就是说,因为声闻人基本上不修福,所以他在七返生死的时候,还有一些业障的问题。佛陀不可能。所以应身佛的出世一定是怎么样?生长在贵族家庭,而且是特别的庄严。当然这个庄严不是自然招感的,是“百福相庄严”。

    就是说,我们今天要成佛之前,要两个准备工作:第一个,三祇修福慧,修福修慧;第二个,百劫修相好。成就福慧以后,你要刻意地用一百劫的时间来修相好庄严。那为什么要修相好呢?

    《大智度论》龙树菩萨说,佛陀的说法是违背我们凡夫的习性。我们认为世间是常,佛陀说无常;我们认为世间是快乐,佛陀说是痛苦。所以,佛法的思想跟我们基本上是抵触的。佛陀为什么要庄严呢?要摄受你。

    佛陀现出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能够摄受外道。你看佛弟子里面很多都是外道,舍利弗尊者、目犍连尊者、迦叶尊者,都是大外道,领着四五百个弟子在修行,看到佛陀第一眼,就被佛陀摄受了。佛陀讲苦集灭道,七天之内证得阿罗汉果。所以,他第一个——信心,不是说法。我们能够有幸生长在佛世,我们第一念是先看到佛陀的相好,然后才请法的。

    佛陀的相好摄受外道,摄受杀人犯。你看,鸯掘摩罗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,看到佛陀以后,至心忏悔。佛陀到山林树下摄受野兽动物,猴子、狮子都蒙佛陀的摄受。为什么?百福自庄严。就是佛陀说法之前必须用庄严相来摄受你,这是第一个。这是讲到外相的庄严。

    第二个,内心的庄严。

    当然最关键还是要说法,因为外相的庄严是一时的。“得无上智慧”,佛陀有广大的实智跟权智,所以,惟愿为世间说。那么怎么说呢?“度脱于我等,及诸众生类,为分别显示,令得是智慧。”希望您老人家能够度脱我等跟法界众生,来“分别显示”,跟“令得是智慧”。

    这个地方的“分别显示”,蕅益大师说,显示什么东西呢?两个重点:一个,菩提心;第二个是六度。分别显示菩提心跟六度的功德,这第一个。第二个,“令得是智慧”。这是讲到佛陀的中道智慧,实智,就是一心万行、万行一心的中道实相智慧。

    “若我等得佛,众生亦复然”,使令我等成就佛道,乃至于众生亦复然。

    我们看这一段经文,“为分别显示,令得是智慧,若我等得佛,众生亦复然”。蕅益大师说,从这段经文看得出来,这很明确地是请《华严经》。

    这个地方是恭敬请法,这以下看赞叹佛智。

    佛陀为什么能够说法,让我们能够成佛呢?因为佛陀善知众生的根机,“世尊知众生,深心之所念,亦知所行道。”

    佛陀的权智,能够深入地观察我们内心当中坚固的念想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念想,但是有些特别坚固的,就是你这个念想数数现行、深生好乐。念想当然包括善的念想,也包括恶的念想。比如说有些人特别喜欢布施,你让他持戒他没什么兴趣,你叫他做义工,他却起早贪黑,不管什么都做得很欢喜。有些人喜欢持戒。就是,每一个人对于善的念想各有各的执著,佛陀要先知道,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引导你,让你踏出第一步。佛陀能够知道无量劫来你的什么念想特别坚固,从那个下手。

    “亦知所行道”,前面是内心的念想,这地方是外在的修法。你曾经修过四谛、十二因缘还是六度,整个三乘的道法你在操作上哪一个比较熟悉。

    这个是总说,“深心之所念,亦知所行道”是总说。这以下别示。

    “又知智慧力”,佛陀知道你过去的五乘的善根,知道你的意乐,知道你心中最喜欢得到什么东西:你目前是喜欢追求快乐、喜欢追求涅槃、喜欢追求功德。或者修福,你过去生修过哪些福德,你修过布施的福德、修过持戒、修过忍辱。“宿命所行业”,乃至于你过去所修的善恶业,你的罪业哪一个地方特别重,必须怎么样去对治、忏悔等等。“世尊悉知已,当转无上轮。”

    佛陀在开药之前,必须要知道你的善根是哪一方面善根,你的罪障是哪一方面的罪障,然后才能够转起无上的**。

    这一段的请法是第一次请法,就是十六王子来到现场以后,佛陀成道以后的首次请法,所以蕅益大师把它判作请华严时,第一时。

    华严时是叫顿教法门。佛陀成道以后是没有施设方便的,叫做直说大法,直说成佛之道,“譬如日出,先照高山”。这太阳一出来的时候,它不是照大地的,先照高山,度化大乘根熟菩萨。

    这个《华严经》的特点,古德有一句话说,不读华严,不知佛的富贵。因为,它讲佛陀因地怎么修六度的,比方说布施,佛陀修布施跟我们修布施那是不同的。佛陀修布施,佛陀是舍身饲虎,看到一群老虎没有东西吃了,快要饿死了,佛陀把身体跳进虎坑里面来喂虎。割肉喂鹰,老鹰去追鸽子,那佛陀就把自己的肉割下来,割这个相同于这个鸽子的肉给老鹰吃。所以佛陀是修这样的一个广大的六度,才能够成就无量的功德庄严。

    所以我们上次看那个,说是父子相见,穷子第一次见到佛陀,见到他的父亲,就是在《华严经》的时候。穷子长时间流浪三界,在《华严经》相见以后,心怀恐怖,疾走而去。因为穷子离开家太久了,长时间在三界里面打滚,心志卑劣,所以看到这个大富长者种种的豪贵现状,心中恐怖、害怕,疾走而去。

    所以,《华严经》是摄受大乘根熟菩萨。什么叫做大乘根熟?两个指标:一个菩提心,一个空正见。你成佛的心很坚定,“丈夫自有冲天志,不成佛道誓不休”,我不需要休息站,我准备好了,我不需要快乐来帮助我度过这个过程,我不需要涅槃寂静休息,我从现在开始可以直趋佛道。菩提心强。第二个,空正见,无所得。所以,《华严经》是摄受大乘根熟菩萨,这是一个顿教法门。

    子二、明十方梵王请法 分二:丑一、威光照动;丑二、梵王来请

    前面是眷属,佛陀俗家的十六个王子,他的眷属请法;这以下讲到大梵天王的请法。当然,要请法之前,因为大梵天毕竟是初禅,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在禅定当中,所以佛陀必须要用一种瑞相来提醒他们一下,说佛陀已经成佛了,你们可以下来请法了。

    丑一、威光照动

    佛告诸比丘,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,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,六种震动,其国中间幽冥之处,日月威光所不能照,而皆大明。其中众生,各得相见,咸作是言:此中云何忽生众生?又其国界,诸天宫殿,乃至梵宫,六种震动,大光普照,遍满世界,胜诸天光。

    佛告诸比丘,大通智胜佛成就佛道以后,放出两种瑞相:

    第一个,六种震动。十方诸佛世界,大地六种震动。我们知道,佛陀有四种相状是要六种震动。第一个,降神母胎,降神;第二个,出生;第三个,出家;第四个,成道。这四个时候是六种震动。这第一个瑞相。

    第二个,放大光明。在国与国之间有很多的山,在两个高山之间日月所不能照临的地方,突然间放大光明,于是众生“各得相见”。因为这两个山之间本来是阴暗的,所以相见以后大家就作如是说:“此中云何忽生众生?”这怎么就出现众生呢?因为光明出现了。

    “又其国界,诸天宫殿,乃至梵宫,六种震动。大光普照,遍满世界,胜诸天光。”当然,一尊应身佛的出世,那是不可思议的,那是经过长时间的准备,“三祇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”,一种大威德,所以招感了放大光明跟六种震动。

    蕅益大师说,这两种瑞相不是每一个人都看得到、都能感受得到。说是“有缘者,远近皆觉;无缘者,近亦不知”。你过去跟三宝有缘,再怎么远你都感觉得到,都能看得到;如果你跟三宝没有缘,你就在佛陀旁边住着,你也看不到。

    在过去,中国周朝的历史曾经有记载,就是在周朝的时候,刚好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时候,西方国土突然间有一天放大光明。所以见到光明的这个人是跟三宝有缘。还有一件事情,在过去,香港有一个体净老和尚,他在山中打坐,黄昏的时候,突然间看到空中飘过西方三圣。结果他隔天去打听,果然,就是那一天有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了,所以西方三圣来迎。

    就是说,佛菩萨种种的瑞相,有些人看到,有些人没有看到,那就是因缘所生法。你要跟三宝因缘深,你就看到;你跟三宝因缘浅,你就看不到。就这样一个情况。

    所以这以下说什么事呢?就是说,大梵天王有很多很多很多,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有很多的大梵天王,东西南北上下。这以下能够对佛陀的光明感到震惊的、惊动的,就是过去生是三宝弟子,是这个意思。

    丑二、梵王来请 分五:寅一、东方云集;寅二、东南方云集;寅三、南方云集;寅四、总举余方云集;寅五、上方云集

    我们看,既然大梵天王的宫殿受到了震动,受到了光明,有缘的众生就会从大梵天下来请法了。我们看丑二,梵王来请。

    大梵天,我们解释一下。在佛陀成道以后,基本上历届的佛陀,请转法  轮都是大梵天来做代表的。大梵天就是修学禅定,而且修四无量心,而招感初禅的果报,叫大梵天。

    寅一、东方云集 分四:卯一、睹瑞相问;卯二、寻光见佛;卯三、广陈供养;卯四、请转法  轮

    大梵天王来请法有五段。先看东方,东方的大梵天王们来请法。请法的过程有四段。

    卯一、睹瑞相问

    尔时,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,光明照曜,倍于常明。诸梵天王各作是念:今者宫殿光明,昔所未有。以何因缘,而现此相?

    大梵天本来是在禅定当中,他怎么从禅定出来呢?因为有瑞相出现了。在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,大梵天王的宫殿突然间“光明照曜,倍于常明”。当然,诸天本来就有光明,但是这种光明很特别,所以这个时候诸梵天王心里面就说,今天的宫殿怎么会特别的光明,“昔所未有”,是什么因缘而现出此光明呢?这是第一段,看到了瑞相。

    再往下看。

    是时诸梵天王,即各相诣,共议此事。时彼众中,有一大梵天王,名救一切,为诸梵众而说偈言:

    我等诸宫殿 光明昔未有

    此是何因缘 宜各共求之

    为大德天生 为佛出世间

    而此大光明 遍照于十方

    东方的大梵天王们看到瑞相以后,大家就集合在一起了,就讨论了。这当中有一个代表,叫做救一切(以大悲心救一切),讲出一个偈颂说:“我等诸宫殿,光明昔未有,此是何因缘,宜各共求之。”这个光明是这么样的殊胜,是过去所没有的。他们就推论,有两种可能:第一个,“为大德天生”。这个光明是广大的福德招感的,就是这个人做人的时候修了一种很殊胜的福报力,他生天以后产生了大光明。换句话说,有没有可能有大福德的人在天上受生了?这第一个。或者说“为佛出世间”。一个大威德的佛陀出世了,一个应身佛出世了,使令这个光明遍照在十方的大梵天王宫殿当中。所以他们就推论,有两种可能。

    其实经典上说,佛陀的光明,跟我们世间人修福报所现出的、福德所招感的光明是不一样。因为我们凡夫修福报的时候有所得,所以我们招感的光明,再怎么样的殊胜、再怎么样美妙,我们凡夫招感的光明有障碍,因为你因地有我法二执。佛陀在修行六度的时候,他那个福德是我空法空的心性相应的,称性而起,所以他是无障碍的。

    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。优波鞠多尊者是在佛陀灭度一百年后出世,优波鞠多尊者是非常会度化众生,很善巧方便。他每度一对在家居士成就初果,就拿一根筷子丢到一个房间,结果把整个房间给填满了。一对夫妇,一个不算!就是他每度一对夫妇,两个人成就初果,他就丢一根筷子下去。他特别仰慕佛陀,说我出生的时候佛陀已经灭度一百年了,所以他就特意地到一个山上去拜访一个比丘尼。这个比丘尼一百二十几岁了,曾经跟佛陀见过面。

    这比丘尼就说了,我第一次跟佛陀相遇,是我结婚那一天。因为在农村,所以她就坐一个花轿。她的结婚的花轿跟佛陀带的诸比丘,刚好在一条道路擦身而过。本来结婚的时候大家都是敲敲打打,结果因为看到佛陀的光明摄受,所有人的声音就停下来了,乃至于整个花轿的前进都停下来。我那个时候想,到底发生了什么?我就探头出来看。这一看,那比丘尼说,我头发上的发夹就掉到了树丛当中。本来这个发夹那么小,掉到树丛是看不到的,但是佛陀的光明一照射,是没有障碍的,她马上知道那个发夹掉到哪里去了。就是这个光明不会为这个草丛所障碍。所以,如果你细细地分别,佛陀的光明跟福德的光明是不一样的,就是一个有障碍,一个没有障碍。

    总而言之,这个大梵天王是因为光明相而从禅定出来,然后彼此开始讨论了,进入讨论阶段。

    卯二、寻光见佛

    讨论的结果就是采取行动,来看看是怎么回事。

    尔时,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,与宫殿俱,各以衣裓盛诸天华,共诣西方,推寻是相。见大通智胜如来,处于道场菩提树下,坐师子座,诸天、龙王、乾闼婆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、人非人等,恭敬围绕,及见十六王子,请佛转法  轮。

    大梵天王要找出这个光明的原因,他的方法很简单,就是顺着光明的方向找,“共诣西方,推寻是相”。结果发觉在这个光明的源头是一尊大通智胜如来。他这个时候成道以后,佛陀并没有马上起座。旁边“诸天”,这个诸天指的是欲界诸天,还有龙王、乾闼婆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、人非人等这八部鬼神,“恭敬围绕”。这个诸天跟八部鬼神是佛陀没有成道之前就到了,就是佛陀在十劫成道的过程当中他们就已经到了现场,礼拜、赞叹、供养。十六王子是在佛陀成道以后到的,这两拨人都已经在现场了,而且十六王子也已经请了第一次的转法  轮。所以大梵天王来到现场以后就看到有两拨的人,一个是诸天、八部鬼神,第二个是十六王子,已经围绕在旁边了。

    卯三、广陈供养

    所以,大梵天王知道有佛出世以后(当然这些都是过去有三宝善根的)就来到人世间,做两个动作:第一个广陈供养,第二个请转法    轮。

    先看第一段,卯三的“广陈供养”。

    即时,诸梵天王头面礼佛,绕百千匝,即以天华而散佛上。其所散华,如须弥山,并以供养佛菩提树,其菩提树,高十由旬。华供养已,各以宫殿,奉上彼佛,而作是言:惟见哀愍,饶益我等,所献宫殿,愿垂纳受。

    东方的大梵天王来到佛陀的现场以后,就先礼拜,“头面礼佛,绕百千匝”。然后就供养,用天花,带来很多的天花,散在佛的身上、佛陀法座的旁边,所散的鲜花如须弥山。古德解释,这个“如须弥山”是取它的形状,不是指它的高度。不是高度如须弥山,八万四千由旬,不是这个意思,是它的形状像须弥山一样。并且用天花供养旁边的菩提树,这个菩提树有十由旬。供养花以后,最终把他带来的宫殿供养佛陀。这个指的是身业的供养,包括礼拜跟供养。

    这以下说明口业的赞叹。

    时诸梵天王,即于佛前,一心同声,以偈颂曰:

    世尊甚希有 难可得值遇

    具无量功德 能救护一切

    天人之大师 哀愍于世间

    十方诸众生 普皆蒙饶益

    我等所从来 五百万亿国

    舍深禅定乐 为供养佛故

    我等先世福 宫殿甚严饰

    今以奉世尊 惟愿哀纳受

    来到现场以后,就身业供养、口业赞叹。我们看这个大梵天王是怎么赞叹。

    “世尊甚希有,难可得值遇,具无量功德,能救护一切。”大威德的应身佛出现,对我们人世间来说,对整个三界来说,是甚为希有的。所以,你能够生长在佛世,这个是难能可贵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,一尊应身佛来到人世间,表示他的因地圆满了,他具足无量的功德;从果地上,他有权实二智,能够救护一切有缘的众生。

    佛陀是这样,佛陀既然敢在人世间出世,他是有备而来的。佛陀就怕一种人——没善根,那就没办法了。就是说,你只要有办法跟佛陀相遇,或者跟佛法相遇也可以,佛陀灭度了佛法还在。佛教根本不怕什么烦恼重。你说我这个人烦恼重、业障重,根本不算个事儿,不算个事儿。只要你有善根,佛陀就有办法度化你,佛陀就有这个本事。你没善根那就没办法了,诸法因缘生嘛。

    就是说,你只要过去生有听过佛法,有礼拜过佛陀,乃至于前面说的“若人散乱心,入于塔庙中,一称南无佛,皆已成佛道”,你以散乱心随便念一句佛号,但凡你跟三宝有缘,他就能够救。能够救护一切,是对的,但前提是你要有善根。应身佛来到人世间,他的整个福慧是具足的。佛陀作为“天人之大师,哀愍于世间,十方诸众生,普皆蒙饶益”。只要你有善根,都能够得到佛法的利益。

    “我等所从来,五百万亿国,舍深禅定乐,为供养佛故。”我们知道大梵天王是在初禅,所以他大部分时间是在禅定当中的。当然有善根的人就会被光明所惊动,从禅定出来,然后看到光明,顺着光明相找到佛陀,乃至于供养佛陀,最后请转法  轮。

    “我等先世福,宫殿甚严饰,今以奉世尊,惟愿哀纳受。”我们以过去的福德力所招感的宫殿来供养佛陀,希望您老人家慈悲摄受。

    所以这个过程,就说明大梵天王来到人世间,他的见佛的仪轨。我们要知道,见佛陀是有规矩的,就是礼拜、赞叹、供养,是这么一个规矩。从经文来看,他是先礼拜,然后供养,最后才赞叹。总而言之,这个礼拜、赞叹、供养,是表示我们佛弟子的一个皈依的心。这是先做一个皈依,后面才请转法  轮。

    http://www.wojiushishen.com/yt108122/41649250.html

    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wojiushishen.com。我就是神!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wojiushishe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