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7章 两淮一害
凤阳被破、皇陵被毁,又有一人出现在面前,杨一鹏麻溜的选择了投降。
“父亲,一家老小已得统帅照拂,迁居山东,勿需担心。”
杨昌朝跪在杨一鹏的面前,所说的话让杨一鹏明白,情势已不可改。
中都被西北义军攻破,朱家皇帝祖陵被掘毁,此事肯定有人要担责。
不用别人劝说,杨一鹏也知道,他这个河道总督难辞其咎。
为此而掉脑袋一点都不意外。
现在山东将他的后路都断绝了,把他的家人都带到了山东,这在朝廷眼中和反叛没有什么区别。
他就算浑身是嘴也解释不清。
事已至此,杨一鹏别无选择。
“统帅,日后承蒙恩泽,老夫定当恪尽职守,不敢怠慢。”
获得杨一鹏的效忠,左梦庚还是很开心的。
杨一鹏绝对算得上是能臣干吏,播州之乱的彻底平息就是他的手笔。
留在朝廷当中纯粹是明珠蒙尘。
“大友公,如今天翻地覆、百废待兴,大好河山、万千百姓,正缺有识之士拯救。腐朽没落的朝廷可对不起您的一身本事。”
见到左梦庚谦逊有礼,杨一鹏十分受用,不再觉着变节是不可接受的事了。
“家人时常来信,言及山东诸般新政,也令学生无比叹服。从今以后得以在统帅麾下做事,聆听教诲,荣莫大焉。”
既然杨一鹏这个河道总督都痛快投降了,淮安知府王昌时更加没有必要恪守名节。
他的家人、亲族全都在山东,更有不少人早已为新政权做事,他也不想有家不能回,成为孤魂野鬼。
随着杨一鹏和王昌时的投降,淮安府不战而定。
三千多明军纷纷放下武器,也保全了性命。
在杨一鹏和王昌时的陪同下,左梦庚走进了这座淮左名城。
只是淮安给他的第一印象并不大好。
破败!
放眼看去,到处都是一副破败的景象。
即便是应该护佑城池和百姓安全的城墙,也都是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。很多地方缺砖少瓦,露出了里面的土层。
这样的城防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火炮,哪怕是用撞城锤,也就是几下的功夫就能撞塌。
看到左梦庚脸色不渝,王昌时赶忙解释。
“非是学生不用心经营,实在本地饱受黄河之苦。这城墙是修了塌、塌了又修,反反复复,无穷尽也。”
“这里经常遭受水害吗?”
听到左梦庚询问,杨一鹏和王昌时纷纷大吐苦水。
“统帅有所不知,两淮本为安康之地。唯有一害,便是这黄河。”
而听了杨一鹏的讲述,左梦庚才对两淮之地有一个明确的认知。
金明昌五年,黄河在阳武故堤决口,滔天的洪水淹没了整个封丘县,一路南下侵夺了淮阳以下的淮河河道。
这一下两条大河合并成一体,立刻给地势平缓的淮左地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。
特别是明朝建立以后,为了供给北方所需,需要确保运河畅通。因为这个,只能睁着眼睛无视两淮的客观环境,任由黄河肆虐。
特别是明朝中叶开始,两淮地区的水患就连绵不断。
【每淮水盛时,西风激浪,白波如山,淮扬数百里中,公私惶惶,莫敢安枕者,数百年矣。】
这一段描写,道尽了两淮地区百姓的心酸。
只可惜明王朝统治者的眼中完全忽略了百姓们的心声,用这里的牺牲换来了北方的稳定。
左梦庚还是第一次知道,原来鼎鼎有名的洪泽湖就是因为黄河夺淮而形成的。
贯穿整个明朝的黄河水患,始终是两淮地区无解的难题。
不管是刘大夏,还是潘季驯,哪怕全都殚精竭虑,想尽了办法依旧无法根治。
究其原因,对于明朝来说,黄河并非是水利问题,而是政治问题。
当初潘季驯治河的时候,为何会采用束水攻沙的策略?
并非是因为这个策略最好,而是因为万历皇帝需要确保中都凤阳的安危,逼得潘季驯只能这么干。
虽然当时黄河着实稳定了一段时间,但是随着河床的不断抬高,两岸的决口情况日渐增多。
万历朝的最后二十三年,黄河决口了十八次。
而每一次都将两淮地区变成了一片汪洋。
受苦受难只有百姓。
蹲在黄河大堤上,用手抓起松软的泥土,左梦庚忧心忡忡。
“这条河就不该出现在这里。”
在他看来,黄河夺淮绝对是一个天大的悲剧。
虽然看起来这是自然的选择,但是却给这片富饶的土地带来了灾难。
究其原因,只在于两淮地区原本有淮河的存在,并不缺水。黄河的到来,让这里的水量超出了本地的承载能力。
而除了自然原因之外,人祸才是最不可原谅的。
不但朝廷要确保运河安危,牺牲了当地,两淮强大的盐业也是罪魁祸首之一。
其实如果想要解决黄河水患的问题,最实际的做法就是给奔腾汹涌的黄河找到一个入海口。
原本在淮安以东、安东一带,通过涟水河道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。
但是朝廷里负责盐业的官员和两淮地区的盐商却不答应。
原来从盐城经过泰州、再到通州,有一道十分重要捍海堰,那就是大名鼎鼎范公堤。
这道堤坝是宋代名臣范仲淹所修建,有效的减少了海水倒灌的侵袭,保护了当地。
可是经过数百年的沧海桑田,一个尴尬的情况出现了。
随着海边的泥沙淤积,陆地面积不断向着海中延伸,导致范公堤慢慢远离了海边。
到明宣宗的时候,范公堤距离海边已经足足有三十里。
现如今呢,比起弘治八年的时候又增加了二十里。
多出来的这五十里土地,便成为了明代最重要的食盐产地。
光凭这些盐田,就为明朝带来了丰厚的税收,也造就了两淮盐商的豪富。
朝中主持盐业的官员、两淮依靠盐业暴富的商人全都势力强大,岂容饭碗沦为泄洪之地?
于是就在这样的人祸之下,着实坑苦了淮安附近的平民百姓,造成了这里穷困潦倒的局面。
http://www.wojiushishen.com/yt62940/32272448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wojiushishen.com。我就是神!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wojiushishen.com
“父亲,一家老小已得统帅照拂,迁居山东,勿需担心。”
杨昌朝跪在杨一鹏的面前,所说的话让杨一鹏明白,情势已不可改。
中都被西北义军攻破,朱家皇帝祖陵被掘毁,此事肯定有人要担责。
不用别人劝说,杨一鹏也知道,他这个河道总督难辞其咎。
为此而掉脑袋一点都不意外。
现在山东将他的后路都断绝了,把他的家人都带到了山东,这在朝廷眼中和反叛没有什么区别。
他就算浑身是嘴也解释不清。
事已至此,杨一鹏别无选择。
“统帅,日后承蒙恩泽,老夫定当恪尽职守,不敢怠慢。”
获得杨一鹏的效忠,左梦庚还是很开心的。
杨一鹏绝对算得上是能臣干吏,播州之乱的彻底平息就是他的手笔。
留在朝廷当中纯粹是明珠蒙尘。
“大友公,如今天翻地覆、百废待兴,大好河山、万千百姓,正缺有识之士拯救。腐朽没落的朝廷可对不起您的一身本事。”
见到左梦庚谦逊有礼,杨一鹏十分受用,不再觉着变节是不可接受的事了。
“家人时常来信,言及山东诸般新政,也令学生无比叹服。从今以后得以在统帅麾下做事,聆听教诲,荣莫大焉。”
既然杨一鹏这个河道总督都痛快投降了,淮安知府王昌时更加没有必要恪守名节。
他的家人、亲族全都在山东,更有不少人早已为新政权做事,他也不想有家不能回,成为孤魂野鬼。
随着杨一鹏和王昌时的投降,淮安府不战而定。
三千多明军纷纷放下武器,也保全了性命。
在杨一鹏和王昌时的陪同下,左梦庚走进了这座淮左名城。
只是淮安给他的第一印象并不大好。
破败!
放眼看去,到处都是一副破败的景象。
即便是应该护佑城池和百姓安全的城墙,也都是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。很多地方缺砖少瓦,露出了里面的土层。
这样的城防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火炮,哪怕是用撞城锤,也就是几下的功夫就能撞塌。
看到左梦庚脸色不渝,王昌时赶忙解释。
“非是学生不用心经营,实在本地饱受黄河之苦。这城墙是修了塌、塌了又修,反反复复,无穷尽也。”
“这里经常遭受水害吗?”
听到左梦庚询问,杨一鹏和王昌时纷纷大吐苦水。
“统帅有所不知,两淮本为安康之地。唯有一害,便是这黄河。”
而听了杨一鹏的讲述,左梦庚才对两淮之地有一个明确的认知。
金明昌五年,黄河在阳武故堤决口,滔天的洪水淹没了整个封丘县,一路南下侵夺了淮阳以下的淮河河道。
这一下两条大河合并成一体,立刻给地势平缓的淮左地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。
特别是明朝建立以后,为了供给北方所需,需要确保运河畅通。因为这个,只能睁着眼睛无视两淮的客观环境,任由黄河肆虐。
特别是明朝中叶开始,两淮地区的水患就连绵不断。
【每淮水盛时,西风激浪,白波如山,淮扬数百里中,公私惶惶,莫敢安枕者,数百年矣。】
这一段描写,道尽了两淮地区百姓的心酸。
只可惜明王朝统治者的眼中完全忽略了百姓们的心声,用这里的牺牲换来了北方的稳定。
左梦庚还是第一次知道,原来鼎鼎有名的洪泽湖就是因为黄河夺淮而形成的。
贯穿整个明朝的黄河水患,始终是两淮地区无解的难题。
不管是刘大夏,还是潘季驯,哪怕全都殚精竭虑,想尽了办法依旧无法根治。
究其原因,对于明朝来说,黄河并非是水利问题,而是政治问题。
当初潘季驯治河的时候,为何会采用束水攻沙的策略?
并非是因为这个策略最好,而是因为万历皇帝需要确保中都凤阳的安危,逼得潘季驯只能这么干。
虽然当时黄河着实稳定了一段时间,但是随着河床的不断抬高,两岸的决口情况日渐增多。
万历朝的最后二十三年,黄河决口了十八次。
而每一次都将两淮地区变成了一片汪洋。
受苦受难只有百姓。
蹲在黄河大堤上,用手抓起松软的泥土,左梦庚忧心忡忡。
“这条河就不该出现在这里。”
在他看来,黄河夺淮绝对是一个天大的悲剧。
虽然看起来这是自然的选择,但是却给这片富饶的土地带来了灾难。
究其原因,只在于两淮地区原本有淮河的存在,并不缺水。黄河的到来,让这里的水量超出了本地的承载能力。
而除了自然原因之外,人祸才是最不可原谅的。
不但朝廷要确保运河安危,牺牲了当地,两淮强大的盐业也是罪魁祸首之一。
其实如果想要解决黄河水患的问题,最实际的做法就是给奔腾汹涌的黄河找到一个入海口。
原本在淮安以东、安东一带,通过涟水河道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。
但是朝廷里负责盐业的官员和两淮地区的盐商却不答应。
原来从盐城经过泰州、再到通州,有一道十分重要捍海堰,那就是大名鼎鼎范公堤。
这道堤坝是宋代名臣范仲淹所修建,有效的减少了海水倒灌的侵袭,保护了当地。
可是经过数百年的沧海桑田,一个尴尬的情况出现了。
随着海边的泥沙淤积,陆地面积不断向着海中延伸,导致范公堤慢慢远离了海边。
到明宣宗的时候,范公堤距离海边已经足足有三十里。
现如今呢,比起弘治八年的时候又增加了二十里。
多出来的这五十里土地,便成为了明代最重要的食盐产地。
光凭这些盐田,就为明朝带来了丰厚的税收,也造就了两淮盐商的豪富。
朝中主持盐业的官员、两淮依靠盐业暴富的商人全都势力强大,岂容饭碗沦为泄洪之地?
于是就在这样的人祸之下,着实坑苦了淮安附近的平民百姓,造成了这里穷困潦倒的局面。
http://www.wojiushishen.com/yt62940/32272448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wojiushishen.com。我就是神!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wojiushishe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