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就是神! > 北宋穿越指南 > 0239【忽悠老年人】

0239【忽悠老年人】

    襄阳是京西南路的首府,这里的春旱不严重,距离金州又比较近,属于非常合适的购粮地。

    钱琛打算试试,于是停下来,不再往前走。

    在襄阳打听两日,钱琛便去拜访本地的大粮商。

    走在半路上,张镗问出心中疑惑:“昨日探听所得,襄阳附近最大的粮商乃皮氏,为何别驾今天却去拜访魏氏?”

    钱琛解释道:“天下粮商有三,一曰坐,二曰行,三曰牙。”

    “皮氏乃行商。他们运粮去外地售卖,自不可能空船而归,还要购买其他货物。他们走一趟生意,要做两趟买卖,并不单靠粮食赚钱。外地越有大灾,他们越是高兴。今年北方必然缺粮,太守都看得出来,那些粮商会不知道吗?”

    “魏氏却属牙商。他们去乡下收粮,囤积在仓中,等着外地商贾来收购。虽然今年也会涨价,但肯定不如行商涨得那么凶。而且,牙商往往还是坐商,必然在本地实力最强,下乡收粮数额是最稳定的。”

    张镗心服口服道:“不料商贾之事,也有这许多门道,难怪相公托钱别驾主持买粮。”

    魏氏不住在襄阳,而在襄阳西北十余里的邓城,即关羽水淹七军的地方。

    官船还在襄阳停靠着,钱琛、张镗带着几人,当天便坐车来到邓城。

    于客栈住下,从伙计那里打听到消息,方知魏氏在郊外有庄园,在城内也有建有豪宅。其生意负责人住在城内,魏氏的族长却住在郊外。

    张镗问道:“别驾欲往郊外,拜见那魏氏族长?”

    “然也,”钱琛笑道,“去城内拜访,只能在商言商,价钱压不下来。去郊外拜访,却可以谈别的。我的学问不好,太守却颇有才名,或许那魏氏族长会给些面子。”

    当晚,钱琛让伙计端来热水泡脚,趁机问道:“魏家的溪上先生,可知其为人如何?”

    伙计笑着说:“为老不尊,爱捉弄人。他看不惯的,便动辄打骂,前两年还用拐杖殴打县令,县令只能抱着脑袋躲闪。四里八乡的士绅,也多遭其打骂,谁见了他都绕着走。”

    钱琛抓住重点:“只是打骂县令和士绅,没有残害百姓吗?”

    “这倒没有,魏老先生清高得很,平时不跟泥腿子打交道,”伙计开始讲述八卦,“他如今的脾气,比年轻时收敛了许多。我听坊间的老人说,他好几次考不中举人,气得当场把考官打个半死。”

    不是打个半死,而是差点把主考官打死!

   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,但朋友却个顶个厉害:王安石、王安国、章惇、黄庭坚、米芾……

    对了,他还有个姐夫叫曾布,他姐姐与李清照并称北宋两大女词人。

    钱琛又是一番询问,得知此人精于诗词,心中顿时有了计较。当即拿出纸笔,将朱铭的诗词全部默写出来。

    为啥钱琛能默写朱铭的诗词?

    当然是要研究揣摩上司啊!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魏泰今年六十几岁,诙谐善辨,言语刻薄,好狠斗勇,精于辞章。

    年轻时殴打主考官葬送仕途,到老了还嚣张过一阵子。那时姐夫曾布得势,魏泰也目中无人,谁的面子都不给,经常让人下不来台。到了文人笔下,就是仗姐夫之势横行乡里。

    其实他很孤独,年轻时那些挚友,一个个都已离世,连个能说话的也不剩。

    如今每天就做三件事,一是养鹅;二是溪边钓鱼,自号溪上丈人;三是瞎写文章,谎称乃已故名臣所作,然后传播出去看求书者的笑话。

    什么张师正、梅尧臣之类,已经死了好几十年,莫名其妙就多出一些著作,全是魏泰写出来骗人耍乐的。

    挂上饵料,魏泰甩竿入溪,也不去看浮标,只靠在交椅上吃酒。

    天气不热,还有树荫,颇为惬意。

    迷迷糊糊间就快睡着,孙子魏应时快步奔来:“祖父,祖父……翁翁!”

    “嗯?”

    魏泰睁开眼睛,随手提竿,发现鱼饵已经被吃光了,于是重新挂饵抛出去:“不在家里读书,跑来寻我作甚?”

    魏应时说:“祖父曾盛赞朱成功诗词,孙儿今日又见到几篇佳作。”

    邓城县有人去科举,把朱铭的诗词给抄回来,魏泰最是喜欢那首《临江仙·滚滚长江东逝水》。

    “拿来看看。”魏泰终于有了精神。

    新作只有三首,一首是送给李师师的,一首是离京赴任时所作,还有一首是在葵丘所写。

    魏泰仔细看完,抄自王国维那首格律不对,却又似故意为之,他暂时看不明白在表达什么。离京时的留别诗,格律似乎也不对,魏泰非常不喜欢。只有凭吊葵丘的那首诗,颇合魏泰的胃口。

    “哪来的?”魏泰问孙子。

    魏应时说道:“有金州别驾路过此地携朱成功之诗前来求见。”

    “金州别驾……”魏泰嘀咕两声,拄着拐杖站起来准备回家。

    他完全想岔了因为别驾这个职务,一般都是给被贬谪或退休者,魏泰还以为是哪位故友来访。

    虽然他的挚友已经死光,但当年交游广阔,还活着不少一泛泛之交。

    回家看到个年轻大胖子,魏泰有些傻眼,问道:“你是哪位故人之后?”

    钱琛回答:“非也。只是仰慕先生大名,特意前来拜访。”

    魏泰又问:“你是哪年进士?”

    钱琛说道:“晚辈没有考中进士。”

    没考中进士,却能做别驾,那就是捐官,魏泰没好气道:“你一个白身,竟来消遣老夫,有多远滚多远!”

    “晚辈是朱太守派来的使者!”钱琛连忙说。

    魏应时解释道:“金州太守就是朱成功。”

    魏泰怒气稍减:“我与他素不相识,派使者来作甚?”

    钱琛说道:“朱太守久仰先生大名,又尊崇舒王(王安石)、曾文肃公(曾布)变法之志。每每感叹,自己晚生了几十年,不能当面领略诸位的英年风采。而今奸臣当道,那蔡京假借舒王之名,假推新法富国,实则聚敛害民。听闻先生隐居邓城,特遣晚辈前来拜见。”

    “他有心了,坐吧。”魏泰捋胡子笑道。

    魏泰的姐夫曾布就是被蔡京赶出朝堂的,甚至把曾布打为元祐党人。

    不管谁骂蔡京,魏泰听了都喜欢。

    钱琛又说:“晚辈来到邓城,听到有人非议先生,还言先生仗势横行乡里。晚辈却是不信,又仔细打听,方知先生并无残民之举。而且还善待百姓,小民皆为先生说好话。”

    后半句就扯淡了,魏家虽然没有鱼肉百姓,却也不怎么善待百姓。

    但魏泰喜欢听啊,他觉得自家的门风极好,受到百姓尊敬是应该的,当即点头:“说老夫横行乡里之人,多半被我打骂戏耍过。伱从外地而来,能分辨是非也属不易。”

    钱琛继续戴高帽子:“舒王一心为公,自是怜爱百姓之人。先生乃舒王生前至交,想必也心怀万民,不愿看到百姓受苦。”

    魏泰属于暴脾气直性子,一把年纪了也改不过来。

    这种人得顺毛捋,只要哄得他高兴,就啥事儿都好说。若是惹他不高兴,呵呵,他能冲进贡院打主考官,只因怀疑考官故意判他落榜。

    魏泰被几句话哄得舒坦,说道:“吾观朱成功凭吊葵丘之作,也是心系社稷百姓之人。”

    钱琛说道:“朱太守赴任濮州,见尧陵害民,便违旨重划禁区……”

    钱琛如数家珍一般,把朱铭在濮州的各种事迹都详细诉说。又添油加醋,讲述朱铭被蔡党所嫉,蛊惑皇帝将朱铭调到鸟不拉屎的金州。

    再说朱铭即便到了贫瘠之地,依旧仁爱百姓。还没到任就见奸党役使百姓淘金,立即跟通判闹翻,把百姓放回家里耕种。又说朱铭重审冤案,编得那叫一个波澜起伏。

    讲到朱铭强行取缔市易务,还跟通判打起来,魏泰拍手称赞:“打得好,此子类我!”

    张镗在旁边听得直翻白眼,取缔市易务的时候,太守明明就不在现场,哪能跟通判拳脚相向?

    钱琛却说:“先生不知,朱太守在考进士之前,就曾带着弓手去剿匪,一人一剑手刃数十匪寇。那通判李道冲,怎能跟太守相比,只一个照面,就被打得鼻血长流。再一脚蹬过去,将其踹翻在地,揪着李通判的衣襟问:你这厮服也不服?李通判虽然心中怨恨,却害怕被打死,连说:俺服了,俺服了!”

    魏泰哈哈大笑:“有趣,有趣,真我辈中人也!”

    又瞎扯一通,钱琛突然叹息:“唉,今年春旱严重,太守不忍百姓受苦。派我来襄阳预购夏粮,可问了好些粮商,他们都囤积居奇不肯卖。”

    “此事好说”魏泰吩咐孙子,“把你叔父叫回来。”

    魏泰的长子魏群住在城里,负责魏家的生意。

    大概等了一个小时,钱琛嘴巴就没停过,从始至终都在拣老头儿喜欢听的说。

    魏群匆匆赶回祖宅,自然不会被几句话糊弄,直接问道:“朱太守要买多少粮食?”

    “一万石。”钱琛敞开了说。

    宋代的一石并非120斤,而是92.5宋斤,换算过来即59.2千克。

    一万石,即592吨。

    魏群说道:“我只卖五千石,多了没把握收来。”

    “五千石也可,请阁下开价。”钱琛道。

    魏群却说:“今年不同以往,北方各地春旱,还不晓得粮价是多少。阁下五月份再来,到时候根据实情来谈价。”

    钱琛直接转身,朝魏泰作揖:“不料魏氏也如别的粮商那般,只想着囤积居奇,半点不顾百姓死活。罢了罢了,我再去南边看看。”

    魏泰的面子有点撑不住,他此时已经反应过来,钱琛刚才故意拍马屁,就是打算忽悠他卖粮而已。但话都说到这个份上,传出去他面子往哪搁?当即对儿子说:“价钱可以先谈谈。”

    魏群不敢违抗父命,狮子大开口道:“麦子每石1500文!”

    北宋粮价,波动极大。

    就全国平均米价来算,大中祥符元年,每石才80文。

    仅过了三十年,范仲淹那会儿,每石米就涨到300文。

    又过四十年,因为河湟开边,每石米暴涨至700文。

    此后,就在300文到700文之间浮动,个别地区丰收能降到150文以下。

    直至宋徽宗继位,各种矛盾爆发,米价长期高于600文。这两年跟西夏打仗,各地灾害频发,加之滥发大额铜钱,一路飙涨已经突破1000文。(方腊起义之后,每石米在2500文到3000文之间。)

    襄阳这边的麦子,徽宗朝初年因为打仗,曾经涨到过每石1200文。后来也曾下降到600文,但去年又涨至900多文。

    京西南路的南部,荆湖北路的北部,也即后世湖北省的主要区域,在北宋属于全国粮价最低的地方。

    因为湖北地广人稀!

    受五代战乱影响,人口一直稀缺。随着朝廷的鼓励移民和垦荒政策,湖北人口渐渐增多,至元丰年间达到巅峰(90万户)。

    此后,朝廷盘剥日重,人口不增反减,大量农民涌向城市或逃进深山,甚至是大老远逃到别的路分。

    至宋徽宗崇宁年间,居然下降到77万户,江陵府(隶属荆湖北路)的户口更是直接减半。

    大量土地抛荒,地主即便想要耕种,也招不齐那么多佃户。

    “1500文的麦子,老先生见过吗?”钱琛笑着看向魏泰。

    魏泰的面子是真挂不住了,呵斥儿子说:“不可漫天要价!”

    魏群却说:“父亲,西北战事未平,北方各路又有春旱,今年的麦子肯定涨到1500文以上!孩儿喊价,已经是往低了喊。”

    魏泰说道:“再降降。”

    魏群想了想:“1450文。”

    钱琛说道:“一口价,1200文!我打听过了,襄阳这边的麦价,历年来最高也就1200文。”

    “白日做梦!”魏群懒得再纠缠。

    魏泰却说:“就1200文,立即签契书!”

    “父亲,你糊涂啊。”魏群已经无语了。

    那感觉,就像是老父亲被无良销售忽悠,拿出家里全部存款去买保健品。

    魏泰的暴脾气又炸了,抄起拐杖说:“老夫清醒得很,一石麦子1200文,我魏家也有得赚。能救济百姓,少赚点又如何?再敢多言,打死你个不孝子!”

    钱琛表情严肃,朝魏泰长拜一揖:“老先生心系百姓,晚辈佩服之至!”

    这高帽子扔出去,魏群不卖也得卖,否则他就是不孝。要么被父亲打死,要么把父亲气死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

    http://www.wojiushishen.com/yt90651/36131568.html

    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wojiushishen.com。我就是神!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wojiushishe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