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就是神! >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,老祖宗慌了 > 第六百七十章:明末:亡国之因集大成者

第六百七十章:明末:亡国之因集大成者

    【崇祯十四年(1641)二月十二日,李自成撤离洛阳,转攻开封。】

    【封在开封的周王朱恭枵和其他嗜财如命的藩王们有点不同,他奉行的是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的保命哲学。】

    【在李自成兵临城下时,他一狠心把府中累朝积攒的银子搬出,“下令民间,有能出城斩贼一级者赏银五十两,能射杀一贼者赏三十两,射伤一贼或砖石击伤者赏十两”】

    【开封城内的军士与百姓纷纷上城同义军为敌。】

    【尽管义军攻城非常勇敢,“射终日,箭插城如猬”,但是夺取开封的计划却未能实现。】

    【十七日,李自成亲自到城下观察形势,以便决定下一步的攻城方法。不料行踪不密,被城上的官军射中左眼。后来伤口虽经治愈,左眼却从此失明。】

    【李自成负伤,保定总督杨文岳所统官军也正向开封进发。】

    【于是义军决定停止进攻开封,主动向西转移到登封、密县、嵩县一带。】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{原来李自成瞎了一只眼啊?难怪你做不成皇帝(雾)}

    {明军不满饷,满饷不可敌!(狗头)}

    {这句话算梗,也不算梗,查了查明末资料,只能说那个局面谁来都救不了。}

    {明末有三饷,辽饷、剿饷和练饷。}

    {其中除了辽饷起自万历年间,剿饷和练饷都是崇祯年间的产物。}

    {杨嗣昌为了剿寇,提出征收剿饷,三百万两,打算“下三个月苦死功夫,了十年不解之局”,结果寇越剿越多,三个月苦死功夫下了,不解之局却也真无解了。}

    {杨嗣昌不放弃,打算练兵,于是又增加了七百三十万的练饷。}

    {前后一千多万下去了,加上辽饷,更达两千三百万两白银。}

    {注意,这还是加派,除此之外还是有正赋的。}

    {正赋就少些了,四五百万。但你换个角度看,加派竟然是正赋的四五倍!}

    {朝廷征收一份钱,那么底下的盘剥必是以数十倍起。}

    {无数地方官员和小吏借着朝廷征饷之名大肆敛财、勒索百姓,不从就是军法处置,人性尽失。}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大汉·文帝时期

    “天子用人不用力。”

    刘恒靠在垅边,吹着微风淡淡道:

    “吏治是朝廷运行之根本,其腐败至此,怎可能赢得前线战争,怎可能让百姓安享太平?”

    “蛀空万丈高楼的,正是那些不起眼的蚂蚁。”

    刘启则抱着陶罐往嘴里塞着大饼,一边塞一边口齿不清道:

    “阿父,你说,皇帝知道吗?”

    刘恒轻笑了一声。

    不言而喻。

    暂累吾民……

    对于这一点皇帝心里没数吗?

    他太有数了。

    那他能解决吗?

    怎么可能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{而且明朝有一个历代都没有的,最烧钱,最庞大的利益集团——皇族藩王集团占有社会最大份额的财富。}

    {皇族在明朝中叶之前被禁止从事任何职业的,完全由国家财政来供养,且标准非常高。}

    {亲王“之国就藩”还要占有大量的土地收取赋税,数量多达几百万亩,甚至一个省的肥沃耕地半数归藩王。这些财富都不会归朝廷所有。}

    {万历初年有一本《万历会计录》,里面记载全国财政支出一千八百多万两银子,其中宗藩俸禄达到五百五十多万两,占了将近百分之三十。}

    {也就是说,国家正常的财政支出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用于供奉皇族,而这些皇族并不从事任何职业。}

    {明朝中后期全国每年供给北京的粮食有四百多万石,而供给皇族的粮食超过八百万石。有的省份如山西、河南全年的粮食产量还不够供给本省宗室的一半。}

    {这还只是粮食一项,丝绸、棉布、银钱等的供给问题也是一样。}

    {明朝皇族人口每三十年翻一番,到了明末人数已经多达几十万,这些人没有任何生产能力,却占有社会上最大份额的财富。}

    {所以,明末天下大乱时,藩王皇族就成为义军与清军的“提款机”}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大秦。

    嬴政每到这个时候,都更加敬爱商君。

    其他暂且不提,世卿世禄这个废的好啊!

    “凡我大秦掌权有名者,大都来自异邦,且有由微贱出身者。”

    “有军功者,各以率受上爵。”

    “宗室非有军功论,不得为属籍。”

    “有功者显荣,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!”

    “至此,官无常贵,而民无终贱!”

    自豪且骄傲!

    嬴政昂着头。

    我大秦先进啊……

    “商君开道通上显贵,陛下则导之以下城旦,陛下真天纵奇才啊!”

    谁?!哪个在大放……你母婢的刘邦……

    皇帝臭着脸看着那张老脸。

    刘邦则一脸“纯真”的看着皇帝。

    其余四人再次往外挤了挤。

    你要死就死,别溅我们一身血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炎汉·灵帝时期

    “就……干养啊?”

    刘宏迷茫了。

    藩王不是为了做为最后的胜负手而存在的吗?

    完全不求回报吗?

    你们老朱家究竟懂不懂世袭罔替这四个字的意义啊?

    世袭罔替,那就是皇帝的儿子除一位继承皇位外,其余都封亲王。

    亲王嫡长子不降等承袭爵位,其余诸子降一等继承。

    亲王的嫡长一脉永远是亲王,其余诸子为郡王,以此类推。

    算数不会吗?

    当汉武帝下推恩令是为了好玩吗?

    “诸卿,朕的头好痛啊!”

    他抬眼一看,殿内群臣同样面带痛苦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{而在皇族之下,还有士大夫官僚集团。}

    {明朝施行科举取士制度,两百多年间,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进士考试,每次录取二三百人。}

    {这些人有了科举功名和官职后可以免除赋役,于是大量底层农民为了脱避赋役,将自己的财产田地托寄在这些人名下。}

    {比如说,农民按规定每年要给国家交十两银子的税,现在把财产和田地托寄在官僚和贵族的名下,每年只需付给官僚或贵族七两银子,这样农民就可以省下三两银子。}

    {官僚和农民都得利,但皇帝和朝廷的税收就损失了。}

    {所以,有的大官僚可以占有几万亩免征税的土地,甚至几十万亩,更糟糕的是,底层民众承受的实际赋税,远高于国家明文规定的标准。}

    {正税之外的隐形税赋“不知其数”。}

    {比如地方官去北京朝觐,接受考核,路费少则五六千金。每次中央考核地方官,全国就要加派数百万赋税。}

    {同样,中央派巡抚到各地查访,每次也要两三万两银子,于是全国又要加派百余万两银子。所有这些并不是由国库出,而是出自当地的老百姓。}

    {此外,地方在征税的时候还要加征一笔“耗羡”。}

    {就是说老百姓拿着碎银子去交税,官员要把碎银子按标准铸成银锭,再将其送到太仓的国库。}

    {但在铸造的时候会有损耗,因此征税的时候就要多收一点儿。而耗羡的额度是官员自己定的,所以耗羡后来额度很大,有时候甚至是正税的好几倍,这又成为老百姓一个沉重的负担。}

    {直到清朝,雍正才将耗羡革除。}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大宋·哲宗时期

    赵煦捏着眉间,一脸疲惫,

    冗官这个问题看来很难解决了。

    除非不用科举,但不用科举就要用世家、外戚……

    最后走的还是汉唐老路。

    赵煦叹了口气,又抬头看向天幕。

    “也罢,最起码大宋的问题还算少的。”

    “你大明可就惨了……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大明。

    好心办坏事。

    朱元璋深刻理解了这五个字的含义。

    天幕和后世人说他给大明挖坑他本是不服气的。

    毕竟你们懂个屁?咱那是避开前朝与前前朝的各种祸国之机!

    但事实胜于雄辩……

    “……诏群臣,议事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掐算着时间,崇祯估计也没几个说头了。

    自己去几趟,回来正好能赶上朝会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{同时,明朝组织动员效率低下,各级政府的统计数据都是具文,流于形式,弄虚作假。}

    {典型的像官方的土地数、户口数在两百多年间几乎一成不变。}

    {明初洪武年间曾统计过天下的户籍人口,将近六千万,到明末的时候是六千多万,只有小幅变化。}

    {这些数据出自黄册,而按规定,黄册每十年编造一次。}

    {这些公文上的数据还真就是编造出来的。}

    {每过十年,明朝官员重新编造黄册时,不去核实,就在原来的户口册上给每个人加十岁,结果不断地加,就加到有人活到两百多岁。}

    {而在玄武湖的黄册库,明朝的黄册已经编造到了崇祯二十四年……}

    {……申遗吧……}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大清·乾隆时期

    乾隆摇着手里的折扇,心中叹气。

    都一样罢了。

    不仅下级在糊弄上级,上级也知道下级在糊弄。

    而且下级也知道上级知道他们在糊弄,但并不相互揭穿,就这么一直相互糊弄。

    不这么做又能如何呢?

    皇权不下乡,你想治理就得用人。

    汗阿玛想法倒是挺好。

    但逼急了弄得天下反清复明又该怎么办?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http://www.wojiushishen.com/yt92039/40784935.html

    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wojiushishen.com。我就是神!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wojiushishen.com